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新闻 > 详情页

新闻资讯

新质生产力赋能国家级经开区开启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4-08-08      来源:中国开发区网

         四十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迎来了设立40周年的重要节点。设立之初,国家级经开区的发展就乘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40周年之际,又赶上新质生产力的加速赋能。放眼未来,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国家级经开区必将发挥更大潜力,以“量变”协同“质变”,推动经济实现新提升,开启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国家级经开区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四十载如白驹过隙,国家级经开区自荒芜之中砥砺奋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同步协调并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深度融合发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走出了一条利用政策优势实现自我积累、外引内协、多方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道路。

  依托“渔”崛起的区域经济增长极。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全国第一批共14家国家级经开区,其政策初衷是吸引外资落地、扩大出口贸易创汇、引进国外先进制造业,以此破解经济发展难题。设立之初,国家级经开区得到了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自主权,但没有资金的支持,可谓只有“渔”,没有“鱼”,更没有“余”。为了实现真正的发展,国家级经开区通过招商引资和对接资本市场等抓手,逐渐解决了资金短缺这一难点。而随着国家级经开区经济逐渐跨越式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产业链及其上下游优质企业和投资项目落地,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等方面贡献显著,起到良好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据商务部初步核算,2023年,全国共有229家国家级经开区,其中东部地区103家、中部地区55家、西部地区50家、东北地区21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5%;实现财政收入2.7万亿元,税收收入2.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4%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国家级经开区更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国家级经开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同时,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代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呈现出融合交叉、多点突破的局面,也给国家级经开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国家级经开区应紧抓新质生产力发展契机,以内核驱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依托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国家级经开区应积极抢占新赛道,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塑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如,北京经开区正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引入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和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打造机器人产业综合集聚区;武汉经开区发布了8条“硬核”举措,每年拿出30亿元用于推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