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新闻 > 详情页

新闻资讯

工信部举行202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高新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开放合作成效明显

时间:2025-02-27      来源:广东工业园区

2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202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副司长吴家喜,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何年初,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光勇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本次新闻发布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副主任龚宪主持。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202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规划司司长姚珺先生、副司长吴家喜先生,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何年初先生,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光勇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202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我是本场发布会的主持人,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龚宪。下面,首先有请姚珺司长作介绍。

“五新”概括2024年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 姚珺

大家好!很高兴在新年伊始向大家介绍过去一年国家高新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国家高新区事业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2024年是国家高新区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各部门、各地区一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科技大会、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坚持继承巩固、创新发展,加强战略谋划,研究形成新时期推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加强资源汇聚,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制度建设,持续完善国家高新区管理服务体系。一年来,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可以用“五新”来概括。

第一,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组织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持续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韧性活力持续显现。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其中工业增加值约9.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

第二,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支持国家高新区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创新中心。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实施“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50%左右,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等原创技术、首发产品不断涌现。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引导国家高新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强化跨园区产业协作,指导成立人工智能等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建设京津冀、长三角、东北地区等高新区联盟。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跻身万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20%50%。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已初步形成发展优势。

第四,优质企业竞争力实现新跃升。推动国家高新区加强专业化服务、精准化支持,健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

第五,管理服务迈上新台阶。支持中关村加快先行先试改革,实施政策试点“揭榜挂帅”行动。印发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2024年度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结果。编制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指引,修订统计调查制度,建设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打造“火炬”品牌升级版。发挥国家高新区主力军作用,招录14.4万名高校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锚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创新高地,加快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谢谢。

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开放合作成效明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请问国家高新区在2024年整体发展态势如何?是否有具体的经济指标或数据可以分享?


谢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一年来,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下,国家高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深化开放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持续注入“高新”动力。

第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占全国比重为1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21.9亿元,同比增长6.5%;税收收入2万亿元,同比增长5.9%2024年,国家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4万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万亿元,同比增长6%

第二,工业经济持续向好2024年,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4.1%,同比名义增长5.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万亿元,同比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约2.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32.5%,同比增长2.2%,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

第三,开放合作成效明显2024年,国家高新区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约9.5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出口总额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国比重21%。国家高新区持续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全年新注册外资(含港澳台)企业同比增长24.6%,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比重约40%。谢谢。

重点强化四方面工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香港紫荆杂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下一步国家高新区将从哪些方面着重发力,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引领区?

吴家喜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 吴家喜

谢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大量高端创新资源,产出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支持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强化四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技术策源功能。建立国家高新区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深度对接机制,推动在国家高新区布局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培育一大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支持高新区各类创新主体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健全国家高新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全周期全链条服务,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优化高新区营商环境,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国家高新区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服务机构,打造高能级孵化载体,推广“中试+投资+孵化”运营模式,建强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入实施“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四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推动国家高新区围绕特色优势进一步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深入推进强链延链补链,促进跨区域产业协同,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实施新赛道培育行动,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谢谢。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呈“研发资源多、创新生态优、产业绩效佳、开放协同强”特征

科创板日报

我们注意到,《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已连续发布11年,请问今年的报告反映了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哪些特征?

何年初

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 何年初


谢谢。《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加强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监测评估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以创新发展指数的形式全面展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水平。《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持续攀升,从最初的100点增长至505.7点,年均增长31点,呈现“研发资源多、创新生态优、产业绩效佳、开放协同强”的特征。

研发资源多表现在研发资源集聚指数保持平稳增长,年复合增长率10%。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25%的研发人员,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约1.2万亿元,同比增长4.3%;省级及以上各类研发机构数量3.5万余家,是2010年的5倍。

创新生态优表现在科技创新生态指数增长最快,年复合增长率达20%。各类创新服务机构达7130家,同比增长9.7%;当年新注册企业100万家,当年新增优质企业数6万家,分别是2010年的20.2倍和12.9倍。

产业绩效佳表现在产业创新绩效指数近几年提升显著,年复合增长率为11.4%。万人授权发明专利数122.9件,是全国同期近10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达到3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6个百分点。

开放协同强表现在开放协同创新指数增长至697.9点,年复合增长率为16.1%。企业设立的境外研发机构数1600余家,是2010年的15.8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约50%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监测和分析,为社会各界了解国家高新区提供重要窗口,为相关部门和国家高新区的重大决策提供及时精准的支撑。

三项重点工作优化赛道布局打造一批新赛道策源地和集聚区

新华社

新技术、新赛道的发展一直备受市场关注。我们了解到,工信部正在组织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工作。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在新赛道培育方面有哪些成效?下一步推动国家高新区培育新赛道,工信部有哪些部署?

吴家喜

谢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作出明确部署。近年来,国家高新区超前谋划布局,强化技术策源,优化创新生态,引导资源集聚,成为培育新赛道的重要载体。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赛道布局更加多元。国家高新区通过面向传统产业升级衍生新赛道、面向新兴产业拓展新赛道、面向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新赛道,培育了氢冶金、智能织物、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新型储能、合成生物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赛道。

二是培育模式各具特色。国家高新区结合实际探索形成了应用场景牵引、科学家与企业家联合创业、大企业内部创业等各具特色的新赛道培育模式,形成了集科技引领、人才驱动、金融赋能、载体支撑等为一体的新赛道培育生态。

三是治理机制加快探索。国家高新区率先探索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数据要素“改革沙盒”、多元主体参与的业界共治等适应新赛道发展的政策试点和新型治理模式。

今年1月,我们编制印发了《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方案》,明确了推进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的总体要求、重点方向、培育路径等。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统筹指导,优化赛道布局,强化制度供给,促进协同联动,打造一批新赛道策源地和集聚区。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开放式发现。根据《行动方案》明确的新赛道推荐条件与标准,面向所有国家高新区,组织省级主管部门按年度推荐符合条件的新赛道,搭建新赛道培育库,建立动态更新与监测机制。

二是开展高标准选拔。按照战略性、领先性、成长性、带动性等标准,建立重点新赛道评价体系。分领域分赛道优选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园区,形成重点新赛道园区榜单。

三是实施精准性培育。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培育新赛道的重要载体作用,重点围绕增强技术策源、完善孵化服务链条、培育壮大高成长企业、深化金融精准支持、打造标杆应用场景、完善治理机制、举办品牌活动、推广典型模式等方面采取针对性举措,促进新赛道加速成长。谢谢。

一个指南、一套体系、一批经验推进建设高标准数字园区

中国工信新闻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国家高新区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面具有较好基础,请谈谈下一步将如何落实?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国家高新区强化数字技术策源,推动数字产业集聚,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取得积极进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国家高新区大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和虚拟现实等数字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约18万亿元,同比增长6.3%,占国家高新区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3%,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8%

二是人工智能赋能成效显著。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约60%的人工智能上市企业和50%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聚集区。高新区通过发布场景清单、组织场景对接活动等方式,加大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创新应用。

三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国家高新区将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打造了一批数字化车间、数字领航企业,推广“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标准化、低成本推动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

2024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为系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实施路径。下一步,我们将抓好《行动方案》落实,以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为抓手,形成“一个指南、一套体系、一批经验”。一个指南,即研究编制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指南,明确数字园区核心特征与重点建设内容。一套体系,即推动制定高标准数字园区评价体系,提出数字园区建设关键技术要求,引导不同类型园区探索数字化整体提升路径。一批经验,即开展高标准数字园区培育,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园区数字化转型模式,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谢谢。

进一步健全评价、督导、服务一体化工作机制引导高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中国经营报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依据新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的综合评价结果。请问新版评价指标体系有什么特点,如何更好发挥评价对高新区的引导作用?

何年初

谢谢。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工作是指导国家高新区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引导高新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高新区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发展重点,先后制定发布了6版评价指标体系,这次新版评价指标体系是第7版。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新版评价指标体系坚持战略导向、继承创新、科学公正,充分体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挥棒”作用,主要有四个“更加突出”特点。

一是更加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更加突出产业高端化发展,坚持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三是更加突出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强化数字赋能和绿色低碳发展。四是更加突出管理制度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我们去年12月底发布了2024年综合评价结果,并首次公布了综合评价前50榜单和单项榜单。从榜单的分布结果看,呈现三方面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头部园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中关村、深圳、上海张江等在综合评价、工业总产值、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优质企业数等榜单中排名均位居前列。第二个特点是区域集聚效应显著。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共计26家高新区入围综合评价前50榜单,合计占比52%。东部地区共计31家高新区入围前50榜单,占比62%第三个特点是中西部园区追赶势头强劲。中西部共有15家高新区入围综合评价前50榜单,占比30%,其中西安、武汉东湖、成都位居前10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评价、督导、服务一体化工作机制,引导高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一方面将强化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与高新区管理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对排名前列的高新区在相关资源政策上给予倾斜,对排名靠后的高新区加强指导服务、结对帮扶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将完善评价机制。探索发布重点产业领域单项评价榜单,贯通园区评价、统计体系,引导高新区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突出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发展质效。谢谢。

武汉东湖高新区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加快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地,下一步如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感谢你的提问。国家高新区是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地,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正加速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接下来,请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周光勇同志回答。

周光勇

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周光勇

谢谢。东湖高新区始终坚持把产业集群培育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推动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集群蝶变升级,助力“中国光谷”加快迈向“世界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东湖高新区的主导产业。2024年,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规模突破6000亿元,助推全区GDP同比增长7.1%,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产业集群培育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可以用“三个着力”来概括:

一是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世界一流科创平台集聚区,构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水平科创平台矩阵。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工程,国际国内领先的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空芯光纤创下多项光通信传输记录,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下线,这是目前全球硅基化合物光电集成的领先技术。

二是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聚焦集成电路、光通信等细分领域培育和引进了一批优质企业,推动强链补链延链,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7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827家,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增长,光电子信息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着力构建现代化供应链体系。在全国率先搭建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促进要素有效匹配、风险政企共担,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前平台用户超过6.3万,完成供需对接超过1.2万项。搭建长江光电子等产业供应链平台,实现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加快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壮大富有活力的企业群体。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高校产生—周边孵化—大学园成长—专业园区规模发展”的“四级跳”模式,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实施培育优质中小企业“雁阵行动”,支持产业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等,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有韧性、有发展潜力、搬不走的产业集群。

二是持续实施产业创新突破行动。坚持以“用”为导向,推动国家级创新中心及各类创新平台深度融入湖北科创供应链。持续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和“揭榜挂帅”工程,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把握产业未来发展主动权。

三是持续构建多层次开放合作网络。强化“光博会”及东湖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建设光电子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抢滩布局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加速形成要素聚集、富有活力、安全韧性的产业生态。谢谢。

加大先行先试力度乘势而上纵深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

证券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请介绍一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如何着力推动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姚

谢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对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国家高新区因改革而生,也必须依改革而兴。为了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依托66家国家高新区创立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育、财税金融、管理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改革举措,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各类政策近1000项,其中30余项首创性突破性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财税、人才等大部分试点成熟的改革措施已在中关村全域乃至更大范围推广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落实落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结合实际谋划好改革的切入点,加大先行先试力度,纵深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一是开展“一区一策”政策探索。选取发展基础好、改革意愿强的自创区,“一区一策”制定进一步深化自创区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建立自创区与自贸试验区“双自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叠加效应。

二是实施政策试点“揭榜挂帅”。重点围绕制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产业发展和新业态监管等方面,推动自创区试点一批政策。后续还将梳理凝练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按程序在全国国家高新区复制推广。

三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围绕法定机构改革、人事薪酬制度、市场化运营等方面因地制宜开展改革试点,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

四是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健全国家高新区政策体系,推动各类资金、资源要素向国家高新区倾斜。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推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加强与国家高新区对接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园区发展推出一批特色金融产品。支持高新区企业积极申报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工作机制。谢谢。

以下高新区GDP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对比该数据,多个国家高新区2024GDP增速高于“全国线”。

珠海高新区8.0%

2024年,珠海高新区预计“一区多园”实现营业总收入4400亿元、同比增长6.8%;预计唐家湾主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520亿元、同比增长45.4%,规上工业增加值186.7亿元、同比增长37.6%,增速均排名珠海市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616.4亿元,创历史新高。

以珠西科学城建设为主线,2024年,珠海高新区锚定“3+3+1”产业体系精耕细作,主导产业实现20%以上增长,软信业规模占珠海市47%,集聚全市近7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低空经济集聚企业60家产值达6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珠海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9%、占全市21.3%。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6%61%。高企总数75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广东省单项冠军企业11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22.5件、是全市的2.3倍,PCT国际发明专利同比增长37.1%

重庆高新区7.4%

2024年,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增速居重庆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1%,重庆市中心城区第一;实现进出口总值2975.57亿元,同比增长0.4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全市占比41.5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0.18亿元,比上年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5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78元,同比增长3.6%

武汉东湖高新区7.1%

2024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同比增长7.1%,经济总量占武汉市比重由上年13.6%提升至15.2%,占湖北省比重由上年4.9%提升至5.3%。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去年的38%提升至56%,对武汉市工业增长贡献率接近60%38个工业项目扩产放量,110家中小企业升级为规上企业,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700亿元。工业投资增长20.7%,总量超过500亿元。

2024年,光谷两大特色产业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分别突破6000亿元、2000亿元,新型显示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诞生了国产数据库、中国电竞、交互式AI等新兴产业“全国第一股”。

2024年,光谷签约100亿元以上项目7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1个,新开工百亿元以上项目4个、亿元以上项目128个。

苏州工业园区7.0%

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2.4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880.58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2121.21亿元,增长7.2%

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09.19亿元,同比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其中,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212.52亿元,增长5.7%,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行业产值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9.8%39.9%39.5%

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9.91亿美元,同比增长2.1%。对外贸易方面,进出口总额6914.30亿元、增长13.9%,其中,进口3405.37亿元、增长11.3%,出口3508.93亿元、增长16.6%

嘉兴高新区6.8%

2024年,嘉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规(限)上服务业营收(销售)同比增长17.6%,其中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37.3%,规上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73.4%,增速均列嘉兴市秀洲区第一。

2024年,嘉兴高新区完成大项目招引10个,包括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个,超亿美元项目5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74亿元,续建项目24个、年度投资37亿元。

枣庄高新区6.8%

2024年,枣庄高新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发展韧性进一步彰显。

2024年,枣庄高新区锂电新能源产业实现营收73.2亿元,增速106.8%,锂电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全年新增“四上”企业73家,总数达457家,全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50亿元。

2024年,枣庄高新区实施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18个,完成投资4.9亿元。总投资428.8亿元的92个山东省、枣庄市、枣庄高新区三级重点项目加速推进,79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44个项目竣工投产。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7家,获批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7家、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1个、山东省瞪羚企业8家。

济南高新区6.5%

2024年,济南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53.5亿元,同比增长6.5%,成为济南市第2个、山东省第4个迈上2000亿元的区县(功能区)。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亿元,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930.6亿元,同比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1119.6亿元,同比增长4.6%

2024年,济南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较前三季度提高4.2个百分点,分别领先全国、全省7.75.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9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58.1%,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9.4%

2024年,济南高新区新增投资额过1亿元项目123个,13个省级重点项目、50个市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赶超时间进度53.1个、2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是全市的12.7倍,进出口量总量超过了全市的半壁江山,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6.2%

2024年,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4.6亿元,同比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成功迈上4000亿元台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80.7亿元、同比增长9.6%;服务业全口径开票销售3416.9亿元,居常州市第一;全年新增“四上”单位360家,总数超3760家,居全市第一。进出口总额132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在全市占比均超四成,均为全市第一。

2024年,常州高新区(新北区)累计招引优质项目154个,其中,总投资超百亿元项目2个、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20个,连续3年有百亿元项目落地新北。“四新两智”主导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200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2300亿元,贡献了全区5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入库税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550家、全市第一,引育“三高一资”项目83个,落户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102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168家,新认定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瞪羚企业33家,4项新增数均居全市第一。

南昌高新区6.2%

2024年,南昌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063亿元,同比增长6.2%,连续3年站稳千亿元台阶,稳居江西省开发区GDP总量第一,持续领跑全省开发区经济总量排行榜。

2024年,南昌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165.8亿元,同比增长15.7%;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升至56%52%;出口总额294亿元,同比增长33%,制造业出口占比96%

2024年,南昌高新区营收超50亿元重点工业企业(集团)达11家,营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达9家。其中,江铜系营收持续保持1000亿元以上;华勤系全年营收突破550亿元;龙旗系、美晨全年营收均首次突破200亿元;兆驰系、双胞胎、传音系营收分别同比增长60.4%48.9%148.7%,均突破100亿元大关;联创电子系营收同比增长57.7%,迈上50亿元台阶。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6.0%

2024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5.28亿元,同比增长6.0%、高于无锡市平均0.2个百分点。人均GDP突破36万元,位居江苏省县市区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265.9亿元,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三。

2024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3.81亿元。工业资产投资441.9亿元,增长13%,总量全市第一。招引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45个,其中超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含超百亿元项目1个。58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3.41亿元,完成率126.1%,总量全市第一。

2024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站上6600亿元大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3663.45亿元,增长9.9%。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达到55.4%,全市第一。进出口总额3937.8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0.5%,较江苏省、无锡市平均增速分别高3.51.4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提升至51.1%

常熟高新区6.0%

2024年,常熟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511.3亿元、同比增长6%、总量常熟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99亿元、同比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7.9亿元、增长2.3%

2024年,常熟高新区全力推进“两产两进两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8亿元,工业投资87亿元。“四合一”推进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智改数转网联、增资扩产,智改数转网联投资近40亿元,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星级上云企业、苏州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苏州智能车间等获评数均领跑常熟市。

2024年,苏州高新区获评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江苏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江苏瞪羚企业15家,新增建有研发机构企业79家,新认定苏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

兰州高新区5.1%

2024年,兰州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00亿元,达402.9亿元,同比增长5.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5%4.2%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9亿元,同比增长24%;新增经营主体2520户,总数19251户。

2024年,兰州高新区新认定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3家;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35家,总数达到81家,占到兰州市的34.3%;高新技术企业169家,占全市45%;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新认定通过32家,总数达117家;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31家。R&D经费投入强度4.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6件,技术合同成交额26亿元。

2024年,兰州高新区开展招商活动30余次,签约产业项目41个,签约额100.5亿元,开工率51.1%,建成率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