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园区动态 > 详情页

新闻资讯

十大产业发展导向—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加工业

时间:2020-06-30      来源: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

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加工业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概况

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是传统的农牧业大市,平均海拔1030米,年平均气温7.6℃,日照时数为3300小时左右,无霜期135天,空气相对湿度47%,光照充足、昼夜温差14.5℃,非常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黄河流经345公里,年引黄河水量50亿立方米左右,河套灌区是全国三大灌区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有可耕地1100多万亩(人均耕地5.8亩,是全国人均耕地的5倍),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素有“塞上江南”等诸多美誉。

巴彦淖尔市依托优越的资源条件,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目前,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7家,其中,国家级4家,自治区级68家,市级171家。全市已有注册商标1996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6个,自治区著名商标83个,知名商标153个;有绿色食品125个;有机食品49个,获得无公害农畜产品96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7个,自治区著名商标79个。“河套巴美肉羊”、“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五原黄柿子”、“五原‘灯笼红’香瓜”、“五原小麦”和“黑柳子白梨脆甜瓜”、“巴彦淖尔河套枸杞”、“巴彦淖尔河套肉苁蓉”9个农产品被确定为地理标志产品。

近几年来,依托产业优势形成了番茄、籽仁、脱水菜、绒纺、枸杞加工出口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优质特色农畜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力军”,连续八年居自治区农产品出口首位。建成番茄、籽仁两个国家级出口基地,脱水菜、羊绒两个自治区级出口基地和肉羊、枸杞两个市级出口基地。农畜出口商品目的地涉及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育和引进了河套雪花粉、兆丰富硒面粉、鲁花葵花仁油、河套白酒、燕京啤酒、圣牧高科有机奶、富川童子羊、草原宏宝、巴美肉羊、游牧一族肉苁蓉、多多美番茄、蒙乔瓜子、华融扶祥枸杞等系列知名品牌。

(一)绿色有机高端农作物

2019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了1105万亩,创历史新高。粮食面积552.1万亩左右,同比增长37.3万亩;连续6年粮食产量稳定在70亿斤以上,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17.8万亩,产量8.4亿斤;优质玉米392万亩左右,产量59亿斤;北部山旱区形成了以旱地小麦、荞麦、筱麦、绿豆、红小豆为主的“粗、杂、特”杂粮杂豆产业,年种植杂粮、杂豆4万多亩。现种植经济作物573万亩;牧草12.7万亩。农产品总产量达到130亿斤左右,粮食总产实现“十三连增”。

1.小麦——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

 

全市小麦种植总面积117.8万亩左右,产量8.4亿斤。平均亩产为357公斤,亩收入约1500多元。平均收购价格为3.2元/公斤左右。小麦是巴彦淖尔市的传统优势作物,“巴彦淖尔小麦”是原产地证明商标,河灌区被列为优质春小麦的主产区,种植的春小麦“永良四号”属红硬中筋麦,“农麦2号”属白硬中筋麦,河套小麦具有蛋白质、面筋质含量高,粉质指标、拉伸指标、沉降值优良的突出品质优势,被我国著名小麦及食品专家誉为“五项全能”冠军小麦;平均千粒重45克,容重792克/升,蛋白质含量15.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灰分小于0.55%,面粉的湿面筋含量32%,高于高筋粉30%的国际标准;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达到了国际水平;百克面粉平均面包体积817立方厘米,超过了650~750立方厘米的国家标准。以河套小麦为原料生产的“河套牌”雪花粉是全国面粉加工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全市现有面粉加工厂300多家,年可加工小麦100万吨,其中日加工小麦80吨以上的企业有30多家,其中中粮集团、恒丰集团公司、内蒙古兆丰河套面业公司、双福面粉公司和金穗面粉厂等大中型企业,加工的面粉属于优质高筋粉,年加工小麦能力50万吨左右。

 

2.玉米——全国玉米种植的主要区域

巴彦淖尔市农民种植玉米的技术高,产量好,种植面积392万亩。其中,籽粒玉米353万亩,专用青贮玉米39万亩。玉米总产量为59亿斤,玉米价格1.6元/公斤左右。玉米的商品化率达到60%,其余40%的玉米农民自用。

 

3.向日葵——全国最大食用向日葵生产基地

 

巴彦淖尔市是我国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种植基地和集散地,也是商务部认定的国家级籽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巴彦淖尔市种植的向日葵分为食用型和油用型两种。其中:食用向日葵籽粒饱满、粒型大、色泽好、产量高,年种植面积400万亩,总产16.6亿斤左右,产量占到全国的30%;油葵13.15万亩,总产0.44亿斤左右。花葵平均价格为6.4元/公斤,油葵价格为5元/公斤。主要种植区域为河套灌区。全市黑白瓜籽种植面积85.51万亩,其中白瓜籽75.39万亩,黑瓜子5.1万亩。其中:黑瓜籽价格11元/公斤,白瓜籽价格13.2元/公斤。

目前,巴彦淖尔市共培育形成籽仁出口加工企业85家,其中自营出口企业50家,年加工籽仁类产品能力达50万吨。出口产品有葵花籽、无壳南瓜籽、光板南瓜籽、黑瓜籽、籽仁酥、南瓜籽油等产品。炒货加工的龙头企业主要有:三胖蛋、三瑞、鸿发、心连心、好人品和蒙乔等企业。葵花籽(仁)远销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不断拓展。

巴彦淖尔市建立了葵花商品交易中心、鸿鼎农贸市场等影响较大的葵花交易体系。全市拥有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油脂加工企业26家,生产能力65万吨。其中鲁花、上海佳格、宏发三家大型龙头企业年生产能力40万吨,内蒙古鲁花葵花仁油有限公司拥有现代化生产线6条,公司独创的5S纯物理压榨工艺,填补了国内外葵花仁油生产的空白。上海佳格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采用世界领先的“充氮保鲜”技术工艺,年生产加工葵花籽油6万吨,油质精纯清透,达到了欧美国家的要求。杭锦后旗伟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南瓜籽养生油、番茄籽养生油、亚麻籽养生油独具特色,引进欧洲烤香技术,产品具有绿色、有机、健康、味道香浓、保健养生的的特点,已出口至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加拿大等国。

 

4.脱水菜——全国最大的脱水菜(青红椒)生产加工基地

脱水菜加工品种有青椒、红椒、豆角、芹菜、洋葱、红萝卜、圆菜、番茄和香菜等作物。每年巴彦淖尔市脱水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鲜椒产量37万吨,平均单产7500斤/亩,总产7.5亿斤,平均收购价格为0.4元/斤,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脱水菜加工企业30家,年加工产品2万吨,分别占全国脱水菜青红椒面积和总产的71%和74%;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有10家,占全国产量和出口量的70%以上,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德国、美国、智利以及中东国家和地区,国内销售只占20%。

5.番茄——全国第二大蕃茄原料生产和蕃茄制品加工基地,国家级番茄产业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巴彦淖尔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3200~3400小时;昼夜温相差14度左右,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生产的番茄有机物构成丰富、番茄红素含量达到10毫克/100克以上,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6%以上,均高于新疆番茄的指标。巴彦淖尔市番茄酱以红色素高著称,色差、粘稠度和霉菌指数均达到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生产的番茄酱酸甜适度、口感好;做1吨浓度为28~30%的番茄酱,在新疆至少用6.5吨番茄,在巴彦淖尔市仅需6吨。

全市番茄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总产80万吨。种植面积最高达到46万亩,产量最高达到250万吨。全市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番茄科研、种植、加工、贸易、物流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拥有临河富源、五原中粮、磴口泰顺、杭后屯河等番茄生产企业28家,41个加工厂,番茄制品加工能力近50万吨,产品85%以上销往欧美、日韩、西非等国家。

6.亚麻(胡麻)——河套地区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之一

亚麻具备抗贫瘠的习性,亚麻籽油含有18种氨基酸和丰富α-亚麻酸,亚麻籽含油率较其它油料作物高,一般为36.5%~49.5%。食用亚麻籽油是补充亚麻酸的最有效的方法。亚麻籽养生油的一大特色就是低温加工,保证营养成分得到最大的保留。此外,在油漆、颜料、皮革、橡胶工业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用途。亚麻榨油后的油饼含蛋白质33.3%、脂肪8.6%,是家禽、牲畜的高营养调料。

7.白菜——河套地区食用量最大的蔬菜之一

巴彦淖尔市平均每年种植商品大白菜9万亩左右,亩产在7000公斤左右,总产6.1亿斤左右。河套大白菜多为包心白菜,生长期为90天,平均株高45厘米。其特点是无污染、产量高、包心紧密、净菜率高,品质好,适合烹、炒、腌制、凉拌、做馅。

8.果蔬产业——享有塞外瓜果之乡的美誉

纳林牌厚皮甜瓜是农业部正式命名的优质农产品;香甜美味的“华莱士”被誉为天下第一瓜;河套牌蜜瓜风味独特,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河套西瓜以个大、味甜、多汁、爽口而闻名;独具特色的河套苹果梨被冠以“中国丑梨”之美誉,并使巴彦淖尔市成为全国苹果梨之乡。

全市拥有市级以上果蔬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代表企业有巴美蔬菜、鲜农、浩彤、民隆、金朗泰等。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我市城乡居民周年新鲜蔬菜的供应,而且可以直供呼包鄂等周边地区,辐射北京、出口蒙古国。

(二)绿色畜牧业

按照“稳定发展肉羊、大力发展奶牛和肉牛、支持发展绒山羊和猪禽、适度发展肉驴等特色养殖”的多元化发展思路,巴彦淖尔市正在开创畜牧业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全市牲畜饲养量达到2265万只(头),现已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有机原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无毛绒分梳基地、全国地级市中唯一能够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与加工基地。

1.肉羊产业——全国规模最大、唯一能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生产加工基地

(1)养殖规模:肉羊饲养量稳定在2200万只左右(连续三年突破2000万只,居12个盟市首位),羊存栏885万只,羊出栏1241万只,年生产羔羊约1700万只,肉羊养殖主要品种有巴美肉羊、胡羊、巴寒杂交羊、杂种寒羊、苏尼特羊、二狼山白绒山羊等。自主培育的“巴美肉羊”品种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品种,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市有肉羊养殖专业户12万户,养殖规模在50只以上的养殖场8600多家,年出栏500只以上肉羊规模养殖场3843个,其中:年出栏10万只以上肉羊规模育肥场6户、5-10万只肉羊规模育肥场5户、1-5万只肉羊规模育肥场11户,1000-5000只肉羊规模育肥场805户、500-1000只肉羊规模育肥户2894户,肉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例达80%。存栏基础母羊651万只,种公羊11万只。有种羊场45家,其中自治区级种羊场8家,市级种羊场37家,存栏巴美种羊约6.2万只、杜泊等进口种羊5000多只,年可生产销售种羊2万多只。

(2)养殖模式:巴彦淖尔市肉羊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户)根据自身土地、资金、劳动力和饲草料等生产综合要素,形成不同形式的养殖模式。一是以五原京原巴美肉羊养殖园区和金草原胡羊养殖园区、临河区富川现代肉羊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代表的种、繁、养、肥、加、销六大业务模块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多业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发展模式;二是以草原宏宝、蒙羊公司、美洋洋、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龙头企业协调资金建设标准统一的工厂化养殖园区并协调解决购买基础母羊贷款,入园养羊户每户饲养基础母羊300-500只,通过工厂化示范园区和“放贷收羔”模式引领标准化繁育基地建设;三是“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入社社员户均饲养基础母羊100-300只,创建肉羊专业小区,带动周边农户养羊致富;四是家庭饲养模式。根据土地种植面积情况,每户饲养基础母羊30-50只,年出栏肉羊120只左右,有条件的饲养户逐步向家庭牧场发展。

(3)屠宰加工:巴彦淖尔市有肉羊屠宰加工企业69家,年屠宰加工能力约2060万只,实际加工能力1000多万只,羊肉产量28万吨。其中开发区总屠宰分割量达881万只,年生产羊产品约8万吨(肉羊屠宰产能分别为:美洋洋260万只/年、草原宏宝100万只/年、澳菲利80万只/年、小肥羊40万只/年、蒙得食品40万只/年、草原晶鑫40万只/年、蒙福150万只/年、富川30万只/年、蒙得41万只/年、金草原50万只/年、拜欧乐50万只/年)。羊肉加工分割产品160多个。羊肉加工产品主要有手扒肉、羊排、羊腿、羊肉卷、羊棒骨等传统产品,法式羊排、钻石精选羊肉卷、羊菲力、羊针扒等精细分割产品。产品主要销往香港、澳门、广州、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及周边地区,部分清真食品出口阿联酋等中东国家和地区。下货由过去的销售毛货变为成品和半成品50多个品种,冷鲜羊肉产品已有两个加工企业生产约1500吨,即鲜食羊肉食品、休闲食品从无变有,而且品种、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涌现出美洋洋、草原宏宝、小肥羊、正弘和蒙羊牧业屠宰加工龙头企业。

内蒙古美洋洋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草原宏宝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草原鑫河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富川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五原县巴美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成为自治区肉羊产业“三五”工程重点培育企业。由巴彦淖尔市精心打造的内蒙古羊畜产品交易中心是全国第一个羊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交易额达1.5亿元。

(4)优势条件

①市场机遇

目前猪肉价格飞涨,牛肉产业受限于“牛源紧缺”的问题,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相比肉类产品,羊肉以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而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羊肉的消费已从先前部门群体消费逐渐趋于全民性消费,从时令性消费变成为周年性消费,但是肉羊国际贸易量总体较小,肉羊出口国家主要有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可供进口的国家不多,从国外进口羊肉调剂国内市场的余地不大,中国目前每年约500万吨的羊肉消费量,一带一路沿线有30亿羊肉刚需消费者,因此肉羊产业是中国畜牧业中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据农业部数据监测,2019年从4月份羊肉价格一路飙升,从60元/公斤涨在现在的68元/公斤,副产品价格增长近50%左右,养羊也将进入高利润区,发展空间巨大,有望复制猪、鸡产业的商业模式。现着手升级肉羊产业模式,可以占领畜牧产业最后一个制高点,对中国乃至一带一路地区肉食品消费产生重大影响。

②饲草饲料供给充足

巴彦淖尔市年提供饲喂动物的饲草料(鲜)约2908万吨,年提供饲喂动物的饲草料约1352万吨。此外,巴彦淖尔市还有约300万亩的中低产田和约200万亩的盐荒地,通过改造还可提供大量的饲草饲料。

③巴美肉羊和胡羊品种优势

巴美肉羊品种于2007年正式命名。该品种体型健壮、肉毛兼用、综合生产性能好、抗逆性强,已成为巴彦淖尔市肉羊主打品种,并带动周边省区肉羊产业的发展。蒙古胡羊南迁后叫湖羊,现回归故里称胡羊。具有生长快、成熟早、产羔早等优势,平均产羔率在250%以上,150天出栏,增重已达8.3两/天。属高端雪花羊肉。

④区位条件和肉羊品质优势

巴彦淖尔市位于北纬40°13′~42°28′,属于世界公认的最佳养殖区域,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肉羊产业重点发展优势区域之一。现有的发展基础加之正在加快建设的沟通大西北、贯通大西南、连接蒙古国的交通网络,区位优势非常突出。此外,全市所有耕种土地和草场得到了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符合自治区绿色食品生产环保质量标准,为开发绿色无公害羊肉产品创造了条件。

⑤支撑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市、旗县区、苏木镇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基本健全,全市已建成国家二级兽医实验室8个、乡镇级肉羊人工授精站60个,村级人工授精点300个,胚胎移植中心2处,完善配套苏木镇基层防疫站59个,建立产地检疫报检点46个。聘用基层防疫员924名,胚胎移植、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快速育肥、饲草种植、秸秆加工调制等适用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⑥政府支持优势

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肉羊良种发展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肉羊良种发展实施方案》;《巴彦淖尔市肉羊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8-2025年)和《巴彦淖尔市打造百亿级生态羊业“乳肉兼并”发展规划》来规范指导和扶持羊产业的发展壮大。

(5)合作思路与建议

①建立肉羊产业研发中心,打造全国最大的肉羊繁育平台

依托高新技术、充裕的资金,优秀的人才,管理水平等优势,重点攻克巴美肉羊高繁多胎新品系选育和技术推广难题。引进胡羊、杜泊、萨福克等优质肉羊种公羊,推广肉羊胚胎移植技术,组建纯种肉用种羊核心群。加强种群扩繁,提高优质种公羊供给能力;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提高良种覆盖率,搭建一个高效的“产、学、研”交流平台,打造全国最大优质肉羊产业化技术研究和示范的国家级基地。

②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保证羊源供应

巴彦淖尔市是农业部确定的发展肉羊养殖优势地区,是自治区确定的肉羊养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是羊源不足,不能满足现有的肉羊屠宰企业加工生产,建议企业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农户繁育为基础,以扩大胡羊全舍饲标准化规模养殖为切入点(金草原公司胡羊养殖量达15万只),通过租赁、改造、整合出1-3个肉羊饲养量100万只以上的肉羊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保证羊源供应。

③整合肉羊产业,抢占市场份额,打造独立上市公司

肉羊产业市场巨大且分散,行业集中度低,处在黄金赛道上,而现正是借助资本,自繁自殖模式保证出栏数据得以快速增长,同时充分利用一些肉羊加工企业资金短缺,通过兼并、重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培育1个产值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推动羊肉制品市场营销网络与碧桂园400万业主对接,促进同一品牌下联合经营、连锁经营,以量补价,占领市场份额,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级开发区IPO绿色通道的优势,3年内打造出龙头企业+产业模式的独立上市公司。

2.羊绒产业——全国最大的无毛绒分梳加工基地

无毛绒和羊绒制品又是巴彦淖尔市出口额最大的商品。全市有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绒纺企业35家,绒纺产品年出口额6000万美元,主要销往欧美、日本、韩国、香港等地。本地盛产的二狼山优质白山羊绒具有纤维细长(细度在13~15微米),拉力大(4.2~5.5之间),净绒率高(55%以上),弹性强、光泽和手感上乘,颜色正白等优点,曾获意大利紫格那国际金奖,素有“纤维宝石”和“软黄金”的美誉。目前,全市绒纺企业56户,规模以上企业18户,从业人员1.3万人,有羊绒分梳机2000多台,羊毛分梳机3500多台,拥有年分梳山羊绒6200吨、分梳绵羊绒6000吨、羊毛15000吨,纺纱750吨、羊绒制品930万件的生产能力,羊绒加工量占内蒙古产量的1/2、全国的1/4、全球的1/5,具有产量、品质、分梳、出口四大优势,是与河北清河、宁夏灵武为代表的三大羊绒流通集散地之一。开发区聚集着全市95%的绒毛企业,维信、春雪、浩森、金天阳、大兴、利一泰、天马、圣绒、九士祥、米真等羊绒企业都聚集于开发区。

鄂尔多斯:绒纺企业79户。原绒收储量达5300吨,纺纱能力达1900吨,生产羊绒衫约460万件。

宁夏:绒纺企业64户,原绒收储量12000吨,分梳羊绒13000吨,羊绒条1200吨,纺纱1900吨,羊绒衫500万件。

蒙古国:山羊数量2730万头、可产原绒8490吨。洗净绒年生产力5990吨,其中4672吨洗净绒出口中国、蒙古国留1318吨;年产无毛绒4606吨,纺纱440吨,羊绒产品220万件。蒙古国生产企业数量和技术有限,只能生产100%的羊绒制品,产品种类单一,初级加工企业23家,羊绒成品加工企业15家。

(1)合作建议

①整合羊绒企业

巴彦淖尔市传统羊绒企业由于市场、金融等多方面的原因,现已陷入发展困境,闲置了大量优质资产,包括生产线和固定资产,已进入资产公司,现正值低成本并购扩张的最佳时期。故以兼并重组开发区现有大型绒纺骨干企业为主(包括金天阳、大兴、利一泰等),通过政府参与、企业配合,引进外来大集团与银行、资产公司对接,重组、整合、盘活羊绒企业不良抵贷资产,重组后企业主要集中选洗羊绒、生产纺纱和面料为主,重振羊绒产业领先地位。

②羊绒特色小镇的创建

遵循“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总体要求,羊绒特色小镇以绒毛生产全产业链为基础,以绿色环保现代纺织技术为依托,建设十大主要功能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二狼山白山羊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积极打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阴山岩刻”品牌,形成独具蒙元文化特色的羊绒小镇。

其九大主要功能区为:(1)绒山羊研究院暨国家级内蒙古绒山羊种畜基地。(2)中国羊绒、羊毛交易中心。(3)羊绒产业电子商务园。(4)世界文化遗产阴山岩刻—羊绒文化博物馆。(5)羊绒时尚馆&奥特莱斯。(6)国家级技术、研发、检验中心。(7)河套纺织服装学院。(8)羊绒产业工业旅游体验园。(9)商住、旅游、设施配套综合体。

 

3.奶牛产业——全球最大有机原奶生产基地,产量占到全国有机奶一半以上。

巴彦淖尔市奶牛养殖在蒙牛磴口分公司、伊利杭后分公司等乳企的带动下,采取奶牛科技示范园区、牵头牧场与规模养殖场(户)相结合的多种发展形式,促进精品奶源带和专业养牛大县、大户的发展,形成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的格局,杭锦后旗头道桥镇已成为全市最大的良种奶牛繁育基地。

2018年牧业年度,奶牛存栏15.82万头,原奶产量52万吨(其中,有机奶产量达到3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有机奶生产基地。建成存栏5000头奶牛养殖示范园区3个,2000头奶牛养殖基地13个,1000头奶牛养殖牧场6个,500头奶牛规模养殖牧场(小区)63个,100头奶牛规模养殖牧场(小区)达到79个,规模养殖比重占到95%。拥有乳品加工企业13家,设计加工能力80万吨。主要企业有蒙牛、伊利、圣牧高科、乌兰布和乳业公司、蒙元宽等,产品有液态奶、奶粉、奶茶粉、休闲奶制品、酸奶等系列产品。圣牧高科是国内第一家获得欧盟有机奶认证的企业,“圣牧全程有机奶”也是荣获欧盟有机认证和中国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认证双认证的第一个牛奶品牌,有机奶产品有有机纯牛奶、有机沙棘酸奶等18个规格。

4.肉牛产业——投资潜力巨大的畜产品

按照自治区“稳羊增牛”战略,推动肉牛生产。2018年,全市肉牛饲养量为8.76万头,其中存栏4.7万头,出栏4.06万头,牛肉产量1.3万吨。巴彦淖尔市养殖的肉牛品种主要为蒙古黄牛以及少量的西门塔尔、利木赞牛的二三元杂交品种,其中荷斯坦奶牛公犊育肥就占牛出栏量的60%。形式以农户分散饲养、龙头企业收购为主。牛肉产品多是未经处理的鲜肉、冷冻肉和熟食,基本自销,投资潜力巨大。

5.生猪产业——全市畜牧业重点发展产业

2018年全市生猪饲养量102.5万头,牧业年度生猪存栏数达48.3万口,出栏54.2万口。全市累计建成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289处(年出栏生猪5000只以上2处,年出栏生猪500~1000只规模养殖场70处,年出栏生猪100~500只规模养殖户217处),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35%。巴彦淖尔市生猪饲养主要品种有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

巴彦淖尔市种猪场主要有磴口县巴彦淖尔荣威生猪养殖公司、临河区巴彦淖尔市铁路建业建设有限公司恒诺种猪场、五原县康旺养殖有限公司、杭锦后旗绅旺种猪场等8家,年出栏长白、大白、杜洛克等种猪11200多头。

巴彦淖尔市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有临河区得利斯食品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香也康食品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新草原肉食品有限公司、五原县草原肉联厂等19家,设计屠宰加工能力约为50万头,实际屠宰生猪20万头。

6.骆驼产业:全市骆驼饲养量5.4万峰,其中存栏4.09万峰,出栏1.36万峰,主要集中在乌拉特后旗和乌拉特中旗。

7.驴产业:全市驴饲养量4.2万头,其中存栏1.76万头,出栏2.44万头。主要分布在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及乌拉特后旗。驴产业作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新兴特色产业正在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

8.禽类产业——前景广阔的产业

巴彦淖尔市植物霉菌少,大气、土壤和水质受污染程度低,非常适宜开发草原鸡饲养业,草原鸡主要以天然草籽和虫子为主要食物来源,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特点。全市鸡存栏1079万羽,其中:肉鸡饲养量726万羽,其中存栏365.8万羽、出栏360.2万羽,禽肉产量10000吨;蛋鸡饲养量353万羽,其中存栏264.75万羽、出栏88.25万羽,禽蛋产量9620吨。

9.水产品产业:巴彦淖尔市境内水域资源丰富,有大小湖泊300多个,多分布于河套灌区。据2018年统计,全市总水面近百万亩,渔业已利用水面88万亩,主要分布在乌梁素海及周边,以及乌兰布和沙区中的中小湖泊。另有低洼宜渔荒地80多万亩可用于发展水产养殖,我市绝大多数水体以黄河水作为养殖水源,水质优良、远离污染源,发展有机、绿色水产养殖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我市辖区内现有鱼类30余种,享誉区内外的名贵鱼类---黄河鲤鱼、黄河鲶鱼为我市特色品牌。目前巴彦淖尔市渔业基本上形成了池塘养殖、捕捞、天然水面增养殖等生产体系。2018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79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3.97亿元。

10.种业:巴彦淖尔市现有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5家。市政府大力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每年设立种子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种子企业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建成院士工作站1所,博士工作站1所,自治区级研发中心2所、重点实验室1所。

“十二五”期间,全市有9大类共162个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自治区级审(认)定,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22个,累计推广面积达6000万亩。

畜牧种业:全市已经建立起涵盖肉羊、白绒山羊、生猪、奶牛、肉牛、戈壁红驼、蒙古马和家禽等8大品种的“核心场——纯繁场——扩繁场”三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2018年全市共建设各类种畜(禽)场53处,其中包括国家级保种场1处、自治区级种畜(禽)场13处、市级种畜(禽)场39处。

现有地方良种:河套大耳猪、二狼山白绒山羊、戈壁红驼、蒙古马和苏尼特羊;培育品种——巴美肉羊,2007年被农业部正式命名,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品种。

代表企业5家:金田正茂公司、科河种业公司、三瑞公司、西蒙种业公司、杭后益农种子公司、荣威种养殖有限公司、旭一牧业有限公司、五原巴美养殖开发有限公司。

(三)全市有饲料、饲草加工企业42家,其中:饲料生产企业33家,牧草生产加工企业4家,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生产加工企业5家,年设计生产能力228.6万吨。典型代表有富川、正大、力农、飞虹、恒牧等企业。

(四)酿造产业

依托巴彦淖尔市盛产的优质玉米、高粱、小麦、豌豆、大麦、葡萄、啤酒花、苁蓉等优质原料,酿造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有白酒、啤酒、葡萄酒、保健酒、酱油、醋等多种名优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现酿造加工企业10家,其中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3家,设计生产能力5.8万吨,实际生产能力5.1万吨。啤酒生产企业1家,设计生产能力12万吨,实际生产10万吨。其中代表企业主要有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佘太益生元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燕京金川保健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

(五)秸秆、林苇产业

全市各类秸秆产量约500多万吨,其中小麦秸秆98.69万吨(农作物产量与秸秆产量比例为1:1.34)、玉米秸秆175.21万吨(1:1.2)、葵花秸秆211.8万吨(1:3)。按秸秆可收集系数测算,全市可收集资源量为471.42万吨。按可利用系数测算,约有农作物秸秆200多万吨,其中葵花秸秆141万多吨,小麦近10万吨,玉米37万多吨。此外,全市林木采伐废弃树枝、枝杈,柠柳其它乔灌木每年也有30万吨以上,年产芦苇14.5万吨。

巴彦淖尔市有林苇加工企业22家,其中规模以上6家,设计生产能力木工板、纤维板28万立方米,各类纸张25万吨,实际加工木工板、纤维板11万立方米,各类纸张21万吨。林地面积7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81立方米,总积蓄量703万立方米。

(六)农牧业科技成果

目前,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生产科技贡献处于全区领先水平。全市共建成涉农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高新技术企业8个,自治区级工程中心5个,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5个,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占到全市建成的平台载体总数的80%。为实现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市累计登记鉴定农牧业科技成果460多项,累计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162个,荣获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科技奖励368项,培育形成了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品种——巴美肉羊,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已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化基地8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科技园区充分发挥了创新驱动、科技示范、产业聚集、集约发展的独特作用。

1.农科院简介:巴彦淖尔的农业科研始于1932年,1955年正式挂牌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2008年整合扩建为农牧业科学研究院,设置有农业、畜牧、农机三方面13个专业研究所,从品种、技术、装备和产品检测4个层面,对粮食、油料、瓜类、蔬菜、乳品、肉类、饲草料7个产业开展综合性研究,有试验示范基地和科研设施1000余亩。

2.农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中心是通过自治区CMA认证的检测机构,拥有实验室面积500平方米,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等设备69台(套),开展肥料、农作物种子、水质、土壤和饲料五大类产品的检测服务。2018年成为自治区新增入网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试点单位。连续10年承担巴彦淖尔市农综科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七)农牧业技术推广

1.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辐射推广到呼包鄂等地区,累计示范推广167.41万亩。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达到1059.19公斤,平均比对照亩增产籽实263.94公斤,亩增加秸秆产量1000公斤左右,每亩纯增效益593.77元。玉米栽培方面还有“一穴双株”高密度高产栽培、三优两增全程机械化栽培、地膜玉米后茬免耕栽培等技术。

2.盐碱化耕地“改排提增”综合改良技术:通过改善耕地土壤结构、排出盐碱、提升耕地质量、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益。采用脱硫石膏、掺混明沙、施用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集成的“五位一体”技术改良轻中度盐碱化耕地;“上膜下秸”阻盐技术、“暗管排盐”技术改良中重度盐碱化耕地。改良后盐碱化耕地质量普遍提高2个等级,高标准农田数量显著增加,种植业结构调整空间持续提升,通过粮草(饲)、经草(饲)轮作,形成种草(饲)、养畜、肥田的绿色农牧业循环经济,实现粮、经、草(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3.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该技术以其比较效益高的优势正成为弥补我市单种小麦比较效益低这个短板的最有的效措施。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累计推广达918.4万亩,亩净收益可达1249.62元,比单种小麦亩效益高407.65元。

4.葫芦套种向日葵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是一种稳产高效的栽培新模式。2018年测产葫芦平均单产可达90公斤,产值1000元—1200元之间;向日葵亩产100公斤,产值700元左右,套种田亩产值可达到1800-2000元,2015年-2018年累计推广25万亩。

5.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三增四节一提质”。三增即、增产、增温、增效,四节即节水、节地、节肥、节工。提质即成熟度好。

6.控肥增效技术:该技术主要按照“扩、增、延、调、引、建”六字方针,扩大示范面积、丰富示范内容,在小麦、玉米、向日葵三大主栽作物与经济作物同步开展控肥增效工作。

7.设施农业“五提五增两防控”技术:设施农业“五提五增两防控”技术是设施农业高产高效集成配套技术,“五提”主要指提高秧苗质量、提高植株抗性、提高地温、提高授粉率、提高肥料利用率;“五增”主要指增施有机肥、增施生物菌肥、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增加光照强度、增加保温性能;“两防控”指控制棚室湿度和病虫害绿色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