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新闻 > 详情页

新闻资讯

这五年,上海科创中心进入“关键跃升期”!

时间:2022-06-23      来源:国际金融报

编者按:

6月20日,上海市委全会通过决议: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6月25日召开。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奋力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关键之年,这次市党代会对上海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按照总书记的嘱托,上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作为主流财经媒体,本报对上海近五年来若干金融经济领域的显著成就进行梳理后发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五年,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回顾和热情书写的五年。从今天起,本报将对近五年来上海金融经济若干领域进行回顾性报道,并以此为基展望未来。我们邀您一起重温、一起展望,一起期待未来五年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新气象和新奇迹。


2014年,上海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项重大战略任务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展迅猛。在今年初的上海市政府记者招待会上,龚正市长说,上海科创中心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正处于功能全面升级的关键跃升期。

这项“经过这几年不懈的努力”取得的成就,与上海发展的大背景契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以来,上海市生产总值接连迈过3万亿、4万亿两大关口,在2021年达到4.32万亿元,在全球城市中的排名从2016年的第7上升至第4位,超越了伦敦、巴黎和芝加哥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稳居中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

城市的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科创中心阶段性建设目标也可以说基本完成——这5年来,上海实现了原始创新力、产业引领力、环境吸引力、资源配置力的有效提升,对科创中心建设以及上海整体发展而言,这些影响更为深远。

期间,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水平人才和完善产业链引领“硬科技”企业集聚。尤其是,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方面,以科创板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为上海科创实力赋予了上海特质。用龚正市长的话说,“上海将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基点,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聚焦机构、设施、队伍这三大重点下更大的工夫,争取更大的突破”。而取得更大的突破,上海是有底气的。上海科创中心进入“功能全面升级的关键跃升期”,到底有哪些底气?


三大先导产业强势发展


上海思恩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思恩装备”),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半导体设备研发生产企业,是上海科创中心近五年发展的一个注解。

刚成立之初,思恩装备的员工仅二十多位,落地在松江新桥的上海国际中小企业附近,和军工研究所合作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半导体设备,基本不对市场进行销售。

市场在2019年发生了变化。公司总经理蔡永礼回忆道,“我慢慢发现,周围做半导体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小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研发,自己能做的技术就不想去买。”那时,企业研发已经有了积累,抓住时机并很快在2020年面向市场推出了设备产品。

公司最初每年营收在1000万元左右,经过两年发展,公司今年虽然受到了新冠疫情影响,但仍预计能达到3000万-5000万元,而其员工人数也实现了翻倍,主要客户更是涵盖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美资力特半导体、上海合晶硅材料、上海先进半导体、歌尔微电子等知名企业。

与此同时,公司所在的上海松江地区,也聚集了台积电为代表的一系列集成电路产业的优秀企业。

除了松江,临港新区也因落地了从半导体材料、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集聚。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集成电路近五年在上海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过去五年,上海工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8303.5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万亿元,累计增幅近3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势头更为迅猛,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年均增幅接近13%。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全面跨越万亿元门槛,达到1.2万亿元。其中,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是2017年的2.2倍,在产业集聚度、综合技术水平、产业链完整度等方面领先全国。

目前,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而作为全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重要基地,上海也是全国70%集成电路化学品原材料进口口岸。

蔡永礼就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选择上海落地企业,主要是“这里产业链齐全,上游供应商集聚,可以提供公司生产半导体设备所需要的原材料,大大缩减成本”。不难看出,上海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成效已经慢慢开始显现。

除了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其余两大先导产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也同步发展。2021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同比增长20%,共有超过6000家的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4.51%;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2800亿元,同比增长18%。

根据布局,到2025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高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激发,部分重点产业领域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创新性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产业自主创新生态体系不断优化,产业基础能力大幅提高,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硬科技”扎堆科创板



不只是上述先导产业,上海的“硬科技”企业集聚还体现在科创板的发展上。

时间拨回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主旨演讲时对上海提出了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很快,“三大任务”陆续进入“施工期”。科创板奉献了上海科创众多的“高光时刻”。

2019年3月,上交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系统正式开始接收发行人的申请。

同年6月13日,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科创板正式开板。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致欢迎辞时指出,科创板不是简单的增加一个板块,更重要的是市场制度的创新和成型,架起了金融资本与科创要素的通道,促进了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联动发展。

同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上市,上交所科创板市场正式启幕。

三年多过去,科创板已经成为一个总市值超过5.15万亿的资本市场。截至目前,科创板已有428家上市公司,其中上海本地企业有65家,和82家的江苏和69家的广东引领着科创企业齐聚科创板。

首募方面,除了北交所转板、无转板募资的观典防务外,剩余427家公司科创板IPO的实际募资为6110.68亿元。募资金额排名前十的公司为532.3亿元的中芯国际、221.6亿元的百济神州、105.3亿元的中国通号、100亿元的晶科能源、81.72亿元的和辉光电、75.55亿元的时代电气、68.83亿元的翱捷科技、64.47亿元的大全能源、58.11亿元的纳芯微、57.19亿元的奇安信。

首募前10名 数据来源:《国际金融报》记者整理

其中,第一名中芯国际、第五名和辉光电、第七名翱捷科技均为上海企业。这三家公司合计首募资金682.85亿元,占前十企业的50.02%,超过一半。

整体来看,65家上海企业合计首募资金1663.37亿元,相当于科创板上市公司总额的27.22%,比第二名的北京多出723.11亿元。

首募情况 数据来源:《国际金融报》记者整理

市值方面,截至2022年6月17日,同花顺显示,科创板市值前十名分别为晶科能源、大全能源、天合光能、金山办公、中芯国际、传音控股、华润微、中微公司、华熙生物、澜起科技,市值分别为1450亿元、1335.37亿元、1303.15亿元、945.97亿元、870.37亿元、810.51亿元、772.91亿元、747.13亿元、713.40亿元、671.09亿元。其中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澜起科技为上海企业。

整体来看,65家上海企业合计市值高达1.2万亿元,相当于科创板上市公司总额的23.32%,比第二名的江苏多出2654.01亿元。

科创板主要服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公司。科创板聚焦“硬科技”赛道,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体来看,科创板428家公司属于24个行业。其中,前三大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包含85家、78家、62家上市公司。这意味着,这前三大行业产生了52.57%的科创板上市公司。

前十大行业 数据来源:《国际金融报》记者整理

上海企业方面,65家上海企业来自12个行业。其中,前三大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前三大行业占比为63.08%。

相较科创板整体,上海企业行业集中度更高,且前三大行业略有不同。比如,上海企业中医药制造业为第二大行业,而科创板整体中医药制造业为第四大行业。

关于科创板带来的机遇,某科创板上市公司董秘对《国际金融报》表示,上市前,公司主要是存在银行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不利情况。上市后,公司存在的银行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不利情况基本消除,疏通了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瓶颈。同时,这对公司开发客户有促进作用,也利于企业的规范运营,促进企业风险管控的落实执行。


金融“赋能”效果明显


上海不仅拥有众多“硬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的成熟也已经足以上市经受资本市场的考验。并且,通过登陆科创板等资本平台,切实实现金融赋能科技创新。

上述董秘任职的这家公司上市于2020年12月,其2021年和2022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0.33%和40.45%,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6.53%和34.2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2.03%和104.04%,业绩表现良好。

而这并不是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个例。

截至2022年6月17日,同花顺显示,A股4829家上市公司中除去没有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的企业后,共有1063家企业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超过40%,占比为22.08%。

登陆科创板的企业方面,除去3家没有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的企业后,剩余425家企业中有175家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超过40%,占比为41.18%。

而上海企业,65家公司中有38家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超过40%,占比为58.46%。这一数据不难体现出上海企业的成长性优势。

归母净利润方面,截至2022年6月17日,同花顺显示,428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149家2021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超过40%,比例为34.81%。上海企业方面,65家公司中有31家2021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超过40%,比例为47.69%

鉴于非经常性损益或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国际金融报》统计了公司扣非后的表现。

截至2022年6月17日,同花顺显示,428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146家2021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超过40%,比例为34.11%。上海企业方面,65家公司中有35家2021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超过40%,比例为53.85%。

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的归母净利润高增长,并不是靠“偶然”因素。并且,上海企业高速增长的比例高于科创板整体情况。

“科创板推出以来,其坚持聚焦支持’硬科技’,明确上市公司科创属性,在资本端给予了生物医药创新公司有力的政策支持。以本公司为例,科创板上市使公司抓住了发展的机遇期,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同时在科创效应的加持下,公司的资金得到充实,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创新药的研发进程,完善了公司的产能布局,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言是很好的提升。相信在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的创新企业登陆科创板,共同带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崛起,让中国的老百姓用上更多先进的创新药,提升中国医药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科创板某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董秘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科创板某上市公司内部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表示,资本市场的支持让公司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募集资金来布局关键技术。量子保密通信相关元器件被美国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公司上市后,加大通过资源投入、研发创新,进一步完善工艺,突破了“卡脖子”难题。公司与中国科大等单位合作构建66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实现中国超导“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此外,通过登陆资本市场,公司和量子信息产业的知名度获得了提升,增加了外界了解对量子信息技术的兴趣,减少了“伪科学”的质疑,助力量子科技的融合和推广,也吸引了各方和公司合作,助力技术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提及,提升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举措。在证监会领导下,上海证券交易所严格按照“尊重注册制基本内涵、借鉴国际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原则,稳步推进科创板建设和注册制改革试点,努力把科创板打造成科创企业成长腾飞的摇篮。“十四五”期间,科创板建设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将继续深入推进,科创板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引领示范作用将进一步发挥,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多层次市场激活科创企业


上海对于科创企业的帮扶,上交所科创板和主板起了重要作用,而除了它们,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样功不可没。

近日,深耕卫生消毒防控领域领域的上海置中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置中科技”)刚刚完成了办公地点的搬迁升级。

置中科技成立于2010年,在之前,这家从事消毒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一直不算得到市场重视。没想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让整个社会对消毒产品的认识产生了质变。2020年,联合国工发组织向全球发出“创新思维和技术应对COVID-19”征集活动,108个国家收集到1101个项目,中国有40多家项目参加了评审,置中科技的方案获得了国际一等奖。

在联合国工发组织第五届城市大会上,置中科技代表中国介绍了这项被联合国认为“适合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和可扩展技术”。

”2018年,公司生产制造区域在一千平米左右,现在扩张到两千多平米,从2018年二十几个人,实现人员的翻倍,生产条线由一条增至四条生产线。市场需求大,公司还在扩张产能。”置中科技创始人张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公司在上海不同园区享受的政策都很好,自己最重视的是,政府对整个产业的重视。

“此次,嘉定区政府要做大健康产业,布局了上下游产业链,我们公司是电子方面的,嘉定区离江苏电子城昆山比较近,这条产业链就比较齐全,公司生产制造的上游供应商齐全,生产成本可以大大下降。”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张伟决定把公司搬迁到嘉定区。

置中科技也曾遭遇过危机。张伟回忆道,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专门开会解决置中科技这一家企业的融资问题,当时吴清提出三条方案,出了三个主意,一个是地方政府给政策上的支持,或者免租等措施;二是银行通过中小微企业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担保给予贷款;三是,如果技术含量在行业领先,争取上股交科技创新板挂牌,这个对技术要求很高,如果能通过,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融资。

此后,凭借着较强的科创属性,置中科技成功在上股交科技创新板挂牌。

置中科技不是个案,上海是许多中小企业良好生长的土壤。

从事机器视觉软件研发生产的太泽科技每年投入营收的20%用于研发,基本上近几年保持20%的增速在发展,其也于近日在上股交科技创新板挂牌,希望通过资本助力,抓住近几年工业4.0的发展机遇,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太泽科技创始人赵峰表示,“上海作为科技高地,人才聚集、整个产业链的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强大,先进供应商更多,客户便于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区域,再加上成熟的资本运作体系,确实对科技创新企业有吸引力。”

数据显示,2015年12月28日,上海股交中心“科技创新板”正式开盘。成立7年以来,截至2022年6月17日,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达到448家,均为上海科创企业,累计交易金额40.1亿元,累计实现融资额68.25亿元。

截至2021年底,上海股交中心科技创新板企业已有116家进入“浦江之光”企业库,向上市发起冲击。

上海市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科创企业提供了不同层次的选择,也让金融给予企业发展赋予更多的机会。

用张伟的话说,企业不仅要有硬实力,还有适当借助资本的助力,还要有一个良好的科创环境,当地的高校、研发机构也要能够提供技术研发支持。这也是他选择在上海创立企业的主要考量。

对科创企业来说,上海的未来可期。事实上,为了做好科创企业前端孵化培育和后续改制上市衔接工作,全面助力科创企业上市,上海市早在2019年5月就上线了“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此后,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着力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即“浦江之光”行动。这份上海支持科创板落地的配套文件,有个醒目的“一二三四”——上海希望通过完善一套部门联动、市区协同的协调推进机制,搭建科创企业和政策工具两个资源库,来服务企业孵化培育、改制上市、并购重组三个关键环节,集聚金融市场、股权投资、长期资金、中介机构四类资本要素,为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成长性高的科创企业注入源头活水,为科创板不断提供优质上市资源。

截至2021年底,科创企业上市培育累计入库企业1557家,其中24家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解冬介绍,目前,上海高新技术企业近1.3万家,“浦江之光”科创企业库已经纳入超千家企业,其中300余家企业相对成熟,已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近百家企业基本成熟,已助力其正式对接资本市场。


上海跃升的“底气”


数字可以清晰看出,上海这5年发展惊艳。据媒体报道,上海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GDP比例连续4年超过4%。在2021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榜评选中,上海位列第8位,再创新高。《2021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据测算,上海与纽约、东京、苏黎世等全球重要科创城市研发强度不相上下。

谈起上海科创,有三个方面,即机构、设施和队伍,着实值得给个“特写”:

首先是机构,主要是要加快集聚一流的科研机构。上海已经集聚了一大批国家级的科研院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去年和前年上海也陆续在沪的国家实验室已经全部挂牌,还引入了生物医学、前沿产业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上海将做好服务保障,支持这些机构加快抢占前沿科技的制高点;

第二是设施,主要要加快建设一流的科技设施。上海现在已经建成大科学设施装置有8个,在建的有6个,还有6个已经纳入到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规划当中。上海将持续推动这些大科学设施开放共享、发挥功效,助力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

第三是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主要是要加快打造一流的科研队伍,特别是有“四支队伍”,首先是国家队,依托国家级的科研机构,集聚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第二是地方队,推动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培养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才俊;第三是民间队,支持华为青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壮大,发展高水平的研发人才和卓越的工程师队伍;第四是国际队,也就是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联合实验室,外资研发中心等,要大力引进世界级的顶尖人才和团队。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未来值得期待。仅举例可知,龚正市长谈到的“地方队”,张江已经成为上海进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屠启宇分析,自2014年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作为全国科创中心建设的“先行者”,张江至今已形成了合理的科创承载区功能布局与空间布局,即“三个张江”: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科学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机构、设施、队伍是上海迈向新的五年的基础,科创板、金融支持和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更是为科创中心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活力源泉。2015年5月,上海市委讨论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科创中心的基本框架,到2030年要形成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如今,第一个目标已实现,各路科创大军正满怀信心地向第二个目标疾进。